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浚县地名漫议——《活着的历史之树:古地名》代序

作者:李彦军 上传时间:2009-4-22
 
 

 

    地名文化是浚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浚县历史悠久,殷商时浚地称黎,西汉初年置黎阳县,其间曾为郡、军、府、州治所,唐初设黎阳总管府,辖四州八县,宋金元为浚州,明初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浚字多音,既读jùn,又读xùn,在古今辞书注释里,当浚和其他字组成地名时,读xùn。浚县名字的来源,与大禹治水有关。

  可以说,像浚县的来由一样,浚县的山河、村落几乎都有一个故事。比如大伾山,《尚书》记载:大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比如同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武王伐纣会同诸侯于此,故名同山”;比如鹿台和钜桥,《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再比如枋城,《水经注》记载:“建安九年,曹操在淇河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

  在这片土地上有地名达2100余条,收入本书的,有自然地理实体名,建筑物名和建制、政区、村庄街道名,其中村名占了大量篇幅。仅就浚县村名来源而言,大体可分以下类型:

  以姓氏命名。这类地名占全县村庄总数的26%。其中多数以一姓命名,如吴家、郭庄、朱村、赵庄等;少数以双姓命名,如:侯胡寨、韩贾店等。

  以山命名。如山西,因居同山西而得名;山北,因居同山北而得名。

  以水命名。如曲河,因在黄河转弯处而得名;小河,明万历年间,卫河决口,村民为避水患,移居土岗临小河而得名。

  以人名命名。如杨玘屯,据传以隋末将军杨玘在此屯兵而得名。

  以物产命名。因盛产物品获名的如曹香菜、李香菜、刘香菜和枣林、梨园、东大榆柳、纸坊等。

  以名胜古迹命名。如寺下头,因居天宁寺所处的大伾山脚下而得名。

  以交通位置命名。如码头、九股路、吴摆渡、赵摆、八里井。

  以历史事件命名。如交卸,《浚县志》载:前秦苻丕向东晋借粮,晋运粮两万斗在此交卸,故名。

  以传说故事命名。如白毛,相传秦时此地有鼠精作怪,人们为镇鼠而取名白猫,后转化为白毛。再如长村,传说先民明初迁至这里后在该村建水井一眼,井旁枸杞树籽落入井中,村民饮之长寿,故名。

  以地势地貌命名。按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安居在黄河故堤、故河床、故河滩上的堤壕、张堤、下河里、打鱼庄、小滩等四五十个村庄;一类是黄河昔日泛水区域的沙咀、刘沙地、临河等村庄。

  以军队驻扎命名。如角场营,因隋朝在该村设有练兵场得名;再如胡营,明永乐年间,万户侯胡峩之次子胡敬屯营于此,故名胡营。

    如果说,浚县地名的起源,仅仅记录了最初的历史符号,那么,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人们又以多种形式丰富了地名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从事社会交往、经济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成为一种永不枯竭的文化资源。

  如大碾萝卜香菜葱,小河白菜进北京;王桥的豆腐井固的席,角场营的元宵窑头的梨;前毛村枪刀剑戟(木玩具),杨玘屯咕咕叽叽(泥玩具),东张庄笸箩簸箕(柳编),寺下头高高低低(秤),高村营震天动地(鞭炮),南胡村风声如雷(风箱),李新寨哐哐叽叽(铜器)。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浚县人还创造了不少与地名有关的歇后语。如长村不赶白寺集——守现(县)成(城);子贡庙里盛粪堆——腌臜圣人;八卦楼上伸胳膊——高手;瓮城的瓦盆——有几套(瓮城村以产陶盆出名,成套出售,此语喻人有心眼,招数多);杨玘屯的咕咕——没瓷(词)儿(杨玘屯村的泥咕咕是泥做的,喻理屈词穷)。

  地名,既是地域文化的胎记,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更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深刻的含义。浚县地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者系中共浚县县委书记)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