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黄河故道古地名点击(二)
作者:马金章 上传时间:2008-6-5 
 
 

 

(2008-05-19 10:07:52)

        关键词:二郎庙、天宁寺、金城、向固城、迎阳铺、屯里

    黄河在浚县流经的历史,几乎是一部水患史,一部浚县先民与之抗争的奋斗史,也几乎是一部黄河淘洗浚县文化精神的发展史。

由于黄河经常泛滥,浚县人深受其害,因此,水神成为浚地民间所信仰的主要神灵,从大禹到二郎神,再到“镇河将军”(弥勒佛),构成了浚县先人祭祀神灵的基本谱系。

 

    大禹是被浚县人最早奉祀的神灵,接着被信奉的是二郎神。二郎神是专司水患及疾病,有劈山之功,遣水之能的勇武有力之神。二郎神在浚县的传说丰富多彩,大都与治理水患有关,典型的是《二郎神担山堵河口》,说的是:有一年,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帝,上帝命二郎神帮助愚公移山。二郎神担起两座小山,出了济源王屋山往东走,打算把它们抛到东海。到了黎阳(今浚县),二郎神见很多人正在黄河岸边抬土、搬石,堵口复堤。二郎神便化作凡人,了解到黄河连年在这里肆虐泛滥,老百姓年年堵河口,年年遭溃决。二郎神感到,这些堵河口的普通老百姓,和移山的愚公一样,是最可钦可敬的人。他继而想,若将这两座小山放在这里,不是既帮助愚公移了山,又帮助黎阳的老百姓堵了河口,治了水患吗?于是,他就将这两座山放在了决口处。这两座山,一座是现在的大伾山,一座是对面不远的浮丘山。二郎神治理河水有功,当地人就祭祀他。据《浚县志》、《大伾山志》记载,大伾山,浮丘山上最早的庙宇就是二郎神庙。不仅如此,在大伾山东 3公里处,还有两个以二郎神命名的村庄,一个是南二郎庙村,一个是北二郎庙村。据传,两村原都叫尚高村,后因在村中建有二郎庙,即按方位叫南二郎庙村、北二郎庙村。由此可见,人们对二郎神的信奉和敬仰。

 

    大伾山东山腰有一寺,叫天宁寺。寺里坐落着一尊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大石佛雕凿于十六国后赵主石勒时期,距今已1600多年的历史,高达2229米。大佛双腿下垂,左手抚膝,右手前举,手心向外,有一种排山倒海、降妖除魔的非凡气势。民众在祭祀神灵、佛祖时都有一个祛灾祈福的现实愿望。在黄河水害频仍的年代,浚县人最大的祈求就是消除黄河水患,浚县人将这尊弥勒佛称作“镇河将军”,希望他能镇住黄河,不再泛滥,这或许是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叫法,由此还衍生了一个《镇河将军》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时,遇河水漫溢便筑堤坝,遇河水受阻就疏理河道。大禹终于把滔滔河水引入东海,从此浚县田畴五谷丰登,黎庶安居乐业。但好景不长,祸端又起。黄河入海,泥沙俱下,使东海水变了颜色,这可惹恼了龙王。于是龙王传令虾兵蟹将兴风作浪。刹那间,泥沙翻滚,河水倒流,浚县大地顿成汪洋,灭顶之灾降临黎民头上。这时,正在西天讲经的弥勒佛,听到生灵们呼天抢地,他慧眼一望,知道东方出了祸患,于是,驾起祥云,来到大伾山,看是龙王敖广作怪,发怒道:好你个敖广,竟如此胆大妄为,念及一己之私,不惜涂炭千万生灵!弥勒佛火气太大了,一顿足竟将山上跺了一个丈把深的石坑。他骂过龙王,顺便坐在石崖上,出手平推,惊涛骇浪乖乖地退往东海,虾兵蟹将也狼狈逃走。东海龙王不甘失败,趁弥勒佛不在大伾山,又来兴风作浪。弥勒佛看到这情景,就将自己的法像留在了这里。这样,不管什么时候,他都岿然不动端坐山崖,举起右手,双目盯住万里黄河,使河水永不能倒流,永远护佑着这方生灵。

    与水神信仰、英雄崇拜相对应的,是浚县人战天斗地、治理黄河的英雄史诗故事。金城、向固城、迎阳铺村、屯里村等地名的来源就是历代浚县人治理黄河的缩影。

 

    金城,金城其实不是城,是道堤。这堤除名叫金城外,还叫金堤、古阳堤、太行堤,该堤兴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浚地先民数百年前仆后继的艰辛营造,于东汉始具规模。金城自汲县进入浚县境西南堤壕村南后,向东北绵延,经大屯、大武庄、道口、杨堤、角场营、屯里、了堤头、善堂,从临河入内黄县境,长达59公里。堤大部分用石头筑成,寓固若金汤之意,取名金城。刘桢《黎阳山赋》中的“南荫黄河,左覆金城”即此金城。

 

    向固城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名与金城一样,取固若金汤之意。该故城址在今浚县城南75公里的杨堤村附近。向固城为宋熙宁四年(1105年)滑、浚二州共同筑就。城里除驻军千人扼守黎阳津以备军事外,还驻埽兵2000人,专治河患。

 

    迎阳铺村在浚县东北约8公里处,村南为古黄河,因在水之阳,取名迎阳里。后因村内设通邮铺亭,改称迎阳铺。村附近原有迎阳渠,《宋史·河渠志》记载:“迎阳渠,淳化四年(993年),河决澶州,梁睿言:滑州每岁河决南岸,请于迎阳凿渠,引水凡四十里,至黎阳会大河,乃命兴役以防暴涨,帝许之。”开挖迎阳渠泻洪,减少了黄河泛滥。

 

    在浚县城东6公里处,有两个村,一个叫东屯,一个叫西屯,这两个村原是一个村。相传该村地处黄河故道决口处,屯口复堤后以小屯村名称之,后简称屯里。

 

    通过以上几个与黄河故道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地名,使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了历经沧桑,饱尝苦难的浚县先民心路轨迹的演进过程:从神灵信仰、英雄崇拜到自我崛起,万众一心,力挽狂澜,建设家园的代代传承的大无畏精神。

        来源:马金章的博客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