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浚县:正月古会火 泥玩受青睐(相关链接)
作者:秀芬 姚强 上传时间:2007-2-28 
 
 

   

    浚县古庙会具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自农历正月初一以来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外地游客,民间工艺品“泥玩”却受到游客的格外青睐。

    在古庙会上,各种具有浚县浓郁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粉墨登场,游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流连忘返,像布老虎,柳编等游客们都非常喜欢,但游人们看重的还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泥玩具。

    郑州游客 谢娟:“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浚县泥玩很具有特色的,像泥咕咕呀,很多泥猴都非常漂亮。我手里拿的这个小猪也是非常漂亮的,我要图个吉利就把它带回家,先祝我自己猪年行大运。”

    浚县是泥玩具之乡,各种造型的泥玩具远近闻名,声名远扬,在今年的古庙会上,各种造型独特,神态生动形象的金猪形象的泥玩具更是倍受游客们的青睐。


     民间艺人宋学海:让泥块变成金块
    泥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但在泥塑艺术家宋学海的手里,却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登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

    在宋学海的家里,他正忙着指导徒弟们制作今年刚刚创作的新品。看,这只小猪面带微笑,抬头仰望,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叫做吉祥猪。而招财进宝猪,幸福猪等等也是各具特色。宋学海将猪的造型抽象化,而明丽的彩绘又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涵义。一个个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的小猪饰品,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民间艺人 宋学海:“在其他人手里,它就是一把泥,来到咱手里,就不是一把泥了,就成为艺术品的材料,就好像画家的笔墨纸。”

    宋学海是浚县黎阳镇杨屺屯村的一位民间艺术家,他从小就喜欢美术,在家庭的熏陶下,对泥咕咕发生了浓厚兴趣,加之他刻苦钻研,天资聪慧,早在少年时期他捏的泥猴、泥马就获得了全国大奖。高中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回乡从事民间艺术创作。一边学习传统技艺,一边四处拜访民间大师。

    民间艺人 宋学海:“在我很小的时候,俺这个村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的时候,正月庙会,八月庙会,都要到会上去卖泥咕咕。对于我来说,看着他们捏我也捏, 一天也能捏几毛钱,再一个从艺术角度来说,当时谈不上艺术,只是玩泥,是爱好,后来发现它不是单纯的小泥哨,内含着一种古老的文化。”

    如今宋学海在父辈和名师们的熏陶下,他不仅继承了泥哨、团泥狗、泥人等家传绝技,而且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民间艺术也启迪了他的艺术灵感,他捏制的十二生肖泥咕咕,每年都会给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他的生肖泥咕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手工捏制,采用了半模具生产。在宋家记者看到,宋学海的女儿和四个女工正在为烧制好的生肖泥坯着色。

    宋学海的女儿:“泥咕咕上有多少种颜色,就需要多少道工序,然后用模具制成泥坯,再整型、烧制、然后着色,整道工序是非常麻烦的。”

    近年来,杨玘屯有不少人家或多或少地使用半模具批量生产泥咕咕。对于这种制作方式,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模具生产出的泥咕咕没有手工捏制的灵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泥咕咕失去原来的艺术价值。

    民间艺人宋学海:“没有创新,没有开拓,超前的思想,停留在原始的东西上,所以市场的面积就越来越小。你必须搞新型的东西,我现在带着学生,我如果设计了新的东西,就让他们去生产。”

    这些年,宋学海凭借自己精湛的泥塑手艺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很多作品还出国进行交流,让泥咕咕走向了世界,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充满魅力的中原文化。 1995年,宋学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家。2006年,他又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我们相信,只要有宋学海这样的艺术家的努力,这些包涵了美丽传说和浓浓乡韵的泥咕咕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刘明选 浚县台)




          王学峰的“泥玩”世界

    2月25日,《晚间播报》介绍了浚县泥塑艺人宋学海,其实在浚县杨玘屯村,像宋学海一样痴迷泥塑艺术的人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继续为大家介绍一位与泥巴打了50多年交道的民间艺人——王学峰。

    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这双普普通通的手里一会功夫就变成了一件件形象生动、充满灵气的泥塑作品。他就是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之一的浚县“泥咕咕”民间艺人王学峰。记者见到王学峰时,他正与家人忙着赶制泥咕咕。由于香港的一批订货,让他们全家春节都忙个不停。一团黄泥,一根细竿,不到5分钟,一只猴子就跃上了马背。猴子右爪执马耳,左爪轻抚下颌,神态趾高气扬,这个作品名字叫做“马上封侯”,属于传统作品,在民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民间艺人 王学锋:“清末的时候,我的祖辈就与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祖父和我的父亲把这门手艺一代代的传下来了。现在,我们一家三代都专业做这个泥玩。”

    今年已经60多岁的王学锋,五岁的时候就跟着父辈们捏制各种人物和飞禽走兽。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王学锋凭着对泥咕咕的痴迷,不断改进工艺,不断创新,已经将祖辈传下来的50多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颜色也由原来的黑白色调为主变成了五彩斑斓,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更受现代人喜欢。一位艺术家这样描述王学锋的作品:“其创作题材广泛,作品形象生动,夸张简洁,神采毕现,堪与大写意的中国画相媲美,无论是人物还是飞禽走兽,千姿百态,在粗犷中凸现一种灵气。”

    民间艺人 王学锋:“刚开始做‘泥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把它当作一门艺术来看。现在生活好了,不指望‘泥人’能给自己带来多大收入,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爱好来传承。时间长了,产生了感情,丢不下啦!”

    王学峰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泥塑家王兰田先生。今年虽然已80岁高龄,但老人仍然可以熟练地制作各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泥玩。在王兰田的影响下,王家泥咕咕人物选材大多是隋唐演义,这可能跟隋唐时期在这里有过战争有关系。三国人物也有一些,其次就是神话人物了,比如西游记、八仙、封神榜。在造型表现手法上高度概括简练,在艺术风格上有的朴拙浑厚,有的雄健、风趣盎然。运用简练概括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上“有密有疏”,“有高有低”,有变化、有夸张,大中见小,注重形象特征,神势、情趣的塑造,逗人喜爱。拟人化的《十二生肖》人物那可是浚县泥咕咕人物类中的精品,造型丰满、浑厚、夸张,色彩描绘艳丽、明快。

    民间艺人 王学锋:“泥土是一切生命的归宿,泥土充满芳香、充满灵气,用它塑造‘泥人’,个个都像活的一般。我家里这个‘泥人’陈列室,家里人总愿意进去转转。在我们心中,这些泥人都会开口说话。”

    在一批知名民间艺人的带领下,杨玘屯村泥塑制品已发展到泥咕咕、脸谱、泥猴等几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销售量100多万件,创产值200多万元,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40万元。泥土也传神,植根在民间的艺术家,他们沾满泥土的双手,传达的是古朴自然的乡情乡音和乡韵,是中原人民对生活孜孜不倦的理解和追求。(记者:刘明选 浚县台)



        新闻背景:千年沧桑话泥玩

    民间玩具俗称“耍货”,即可供儿童游戏,又可作商品流通。浚县泥玩就是其中一种,它用泥土捏制而成,着以颜色,并能吹得“咕咕”响,所以当地人称之为“泥咕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浚县民间艺术。

    浚县古称黎阳,是黄河故道上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这一技艺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

    浚县泥玩因其造型趋于写实,风格豪放大气、热烈而亲和,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专家们称之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

    浚县泥玩主要集中在黎阳镇杨玘屯村,全村700多户人家,会捏泥玩的就有600多户,每逢农闲时节,浚县不少农村家庭就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和泥、造型各司其职,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透后,再在自家的小土窑里进行烧制。一到那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了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浚县泥玩中的纹饰主要以对称式的花卉造型为主,许多鸟、兽身上都有,这与民间剪纸、刺绣中的处理方法相似,都是主观意识的体现,也都不自觉地遵循了图案的构成法则,有统一、有对比、有主有次、有提炼、有归纳,且具有地域特点。浚县泥咕咕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许多是文字无法描述的,也有许多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鲜活而可爱的浚县泥玩出自于中原大地黄河故道的泥土,民间艺人用双手和智慧,赋予了它生命和灵性,让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下来。浚县泥玩作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它以古朴而奇特、热烈而亲和的形象博得了世人的喝彩。为了使被称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的浚县泥玩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浚县有关部门已经对这门民间艺术进行了保护挖掘,使这古老艺术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采。(记者:刘明选 浚县台)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