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都文化 打造鹤壁名片
古都朝歌研究

 

   

 

 

研究动态 - 研究古都文化 打造鹤壁名片
研究古都文化 打造鹤壁名片
 
作者:燕昭安  加入时间:2015-8-10 17:43:42

 

研究古都文化 打造鹤壁名片
燕昭安
 
    一、鹤壁是三朝古都
首先是商都。商朝中晚期,鹤壁一带曾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商纣王)四个商朝君王在鹤壁朝歌(今淇县)作都城;商纣王、箕子、比干、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等赫赫有名的中国历史人物,都在朝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统一中州、比干剖心、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就在朝歌这个大舞台上发生。中国当代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说:“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往往绕不过朝歌”。可以说,解读朝歌文化,就是解读中国那一段历史;研究朝歌文化,就会深化对中国那个时期历史的了解和感悟。
    其次是卫都。西周至春秋前半叶,卫国在朝歌作都城383年,历十八代卫王。卫国作为西周初期的东方诸侯之长,政治军事地位非常突出。西周共三支军队,其中王牌军队“殷八师”就驻扎在朝歌。卫国出现的著名历史人物有武庚、卫康叔、卫武公、宁戚、大义灭亲的石碏、玩物丧志的卫懿公、中国第一个女诗人庄姜、中国第一个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等等。卫地的音乐、诗歌具有独特魅力,朝歌是产生了大量成语典故的成语之都,是形成了大量姓氏的中华民族重要的姓氏起源地。
然后是赵都。春秋战国之交,中牟城(今山城区鹿楼附近,当时黄河南的中牟还不叫中牟而称“圃田泽”)在长达三百多年中,先后是卫、晋和赵国的军事重镇。公元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赵国在中牟作都城38年,历三代四位赵王。中牟作赵都时间虽然不太长,但处于赵国发展历史的重要阶段,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是赵国在中牟期间得到周天子的加封,公元前403年正式立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二是在相国公仲连的帮助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都中牟涌现出的彪炳史册的人物有佛肸、宁越、赵献侯、赵烈侯、公仲连等等。
因此,鹤壁可称三朝古都,是商都,是卫都,是赵都,作都城时间前后共达510多年。
二、鹤壁文化形象建设应以古都文化为重点
鹤壁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但是最具全国乃至世界意义、最具知名度、最能涵盖和统领鹤壁文化的,是“三朝古都”,而三朝古都的核心,应属“朝歌文化”。
商周期间,中国的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鹤壁的三朝古都有着种种联系。解读鹤壁古都文化,就是解读中国那一段历史;研究鹤壁古都文化,就会深化对中国那个时期历史的了解和感悟。
朝歌虽然目前不在鹤壁市区,但据新市区只有十几公里,且有鹤淇大道相连,其距离比咸阳与西安、古燕国与北京、古邺城与安阳,都要近许多。建议将朝歌文化作为鹤壁市文化形象建设的重点,作为鹤壁市的文化名片。
鹤壁的古都文化,其内涵应包括:1、商都文化;2、卫都文化;3、赵都文化;4、儒商文化(子贡);5、淇河文化;6、姓氏文化;等等。
三、鹤壁古都文化研究和宣传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鹤壁市重视包括古都文化在内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做出了一些成绩:
1、成立了朝歌古都学会,创办了《淇县之窗》、《淇河文化研究》等网站,其中有“朝歌典故”、“朝歌人物”、“朝歌古都研究”、“姓氏寻根”等栏目,挖掘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和珍贵的研究文章;
2、、市政协长年以来注重古都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组织编辑了《淇河古诗三百首》等一系列相关文集、资料汇编;
3、鹤壁日报长年在“日报”和“晨报”开辟专栏,发表了许多研究古都文化的文章、专访、综述等等;
4、出现一批颇具功力的研究学者:退休老教育工作者姚慧明先生,长期研究朝歌和淇河文化,主要论著有《淇河,诗之河》、《水系变迁中的淇河》等等;朝歌文史学者燕昭安长期研究朝歌文化,论述颇丰,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解读朝歌系列丛书”,包括《解读朝歌》、《淇园随笔》、《古都朝歌》、《朝歌稽古》、《朝歌人物与典故》、《朝歌山水》、《云梦山与八卦城》等数本;浚县文史工作者马金章,出版有《中国儒商始祖子贡》等系列丛书;淇县老干部石同勋,出版有专著《朝歌楹联大观》、《淇园拾贝》等等。
 但整体来讲,我市对古都文化的研究与宣传还远远不够,主要差距在于:
1、思想认识上有偏差。有的研究学者认识不到古都文化在整个鹤壁文化中的分量和地位,认识不到研究推广古都文化就是在建设鹤壁文化。有的市里的学者认为研究古都文化是县里的事情;有的研究者没有相应的“古都”胸怀,没有科学的态度,立意太低,主观臆造,不但不去推动深化研究,反而增堵添乱。
2、人才严重缺乏。凡是地域文化建设比较好的城市,都有一大批研究学者,一些研究机构、学术组织、大专院校,在那里孜孜不倦长期埋头工作。我市研究力量本来就不够,而这些较少的学者也很少将研究方向集中在此,因此尤其显得势单力薄。
3、没有统一的组织和专门的阵地,缺乏对外学术上的往来和交流。比如前不久在山西大同参加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安阳、郑州都派出十几人的庞大队伍,我市只有笔者自己找个单位赞助路费参加。
因此,在各地纷纷挖掘当地文化、打造文化名片的今天,鹤壁市文化建设至今尚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思想,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的说法,没有培育一支研究的队伍。
四、对打造鹤壁古都文化的建议
1、统一思想,达成一个“鹤壁文化的重点是古都文化”的共识;鼓励和支持全市的学者和爱好者都积极地参与到对古都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上,举全市之力,打造古都文化这个鹤壁名片;
2、设立“鹤壁市文史馆”,任命一批文史馆员,给他们创造研究条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布置研究课题,考核研究成果。
3、争取国家和省相关部门在鹤壁市派驻常年考古队、研究所等等机构。很多地方比如洛阳、安阳、河北临漳等地,几十年来一直都有中国社科院派驻的研究机构。
4、成立鹤壁市古都学会,设立“鹤壁古都文化研究基金”,召开一定规模的研讨会,争办“中国古都学会”的年会,资助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编印学术期刊;
5、鹤壁日报、淇河晨报、鹤壁职业技术学刊、淇水论坛等报刊,要开设古都文化研究专栏;鹤壁电视台办好“淇河大讲堂”,多推出相关的专题片、宣传片、访谈、讲座等等;
6、组织编写关于古都文化的乡土读本,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设乡土教育课程或乡土教育阅读课程;在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古都文化”讲座;
                                 2010年11月8日



 

 
     
研究古都文化 打造鹤壁名片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