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统--法上
古都朝歌研究

 

   

 

 

朝歌人物 - 高僧大统--法上
高僧大统--法上
 
作者:燕昭安  加入时间:2014-2-16 9:48:48

高僧大统--法上

 

 燕昭安

 

清朝史学家、文学家赵翼有两句诗很有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汉魏到明清,古朝歌也出现过一系列名人。虽然,这些名人放到中国历史中,没有先秦时期的殷辛王(纣王)、箕子、康叔、卫武公那样重的份量,但也都在历史典籍中有所记载,也算是青史留名。他们“领风骚”的时间也没有数百年,几年几十年而已,也算是各领风骚好几年吧。今天讲的就是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统领全国僧尼四十年的宗教领袖,名字叫法上。

法上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界领袖,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文宣皇帝封他为“昭玄大统”。“昭玄”就是“昭玄寺”,也称“昭玄曹”,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国佛教协会,或者国家宗教事务局,昭玄大统就相当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兼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法上当时领导了多少僧尼呢?二百多万;当昭玄大统多长时间呢?四十年。唐代贞观年间出了一部专门记述历代高僧事迹的书,叫《续高僧传》,其第八卷有“法上传,对法上的一生和他对佛学做出的贡献,给的评价很高。

法上生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5年),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七月十八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我们描述法上的一生,可以用“早年神童”、“学贯中西”、“道德楷模”三句话来概括。

先说“早年神童”。法上是高僧的法名俗姓刘,朝歌人出生在朝歌城东北十里的石佛寺村。他小时候非常聪明,是朝歌有名的神童。他五岁入学读书,学了七天就能自己诵读文章。六岁候,一次叔父去寺院里看戏,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有意思,就到一旁捧起寺里的佛经朗读起来。这一朗诵,声音清脆爽朗,非常动听,人们纷纷围过来听,竟然把一边的戏都夺了,人们不看戏了,都跑过来看这个六岁小孩诵经。到八岁,就浏览了很多佛学经典,并能融会贯通;九岁就能通背《涅槃经》,十二岁投到道药禅师门下,剃度出家。

 

法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僧,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表现出在佛学

方面的突出天赋和悟性,成为有名气的神童。法上十二岁剃

度出家,终生致力佛学研究和推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僧。

那么,法上在佛学上究竟有哪些成就呢?他在当时为什么会

拥有万人景仰的崇高威望呢?

 

我们概括法上的一生,首先是“早年神童”,然后是“学贯中西”。法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僧、高僧,从12岁出家到86岁圆寂,一生孜孜不倦,潜心修禅,历尽千辛万苦,不舍不弃,矢志不移,对佛学研究很深。唐代《续高僧传》、宋代的《佛祖统记》都记载了他的事迹。《续高僧传》第八卷“法上传”,篇幅近千字,这个字数是其他多数高僧传记的三倍。法上的成就主要有四,第一,著书立说法上写了很多佛学,撰有《增一数法四十卷、《众经录一卷、《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法上第二个成就是:创立门派。当时佛学分为两大派别,相州南道派和相州北道派,南道派的代表慧光高僧,慧光高僧学问很好,他是法上的老师。而南道派的发扬壮大,是由于法上终生努力的结果。文献上说,慧光弟子法上学德为一时之冠”,曾任北魏、北齐僧统数十载,权势显赫,故相州南道派学说大张,门徒甚众。北道派则消沉渐终就是说南道派因为法上原因,越来越有影响,而北派慢慢地消失了。南道派在佛学传承中的贡献,在于对《十地经论》的传播。《十地经论》是解释《华严经》的。

法上的成就第三:传经授徒。法上有许多学生,著名的弟子法存、融智、慧远等人都被收入《续高僧传》特别是弟子慧远,慧远( 523—592)隋代三大法师之一慧远继承法上的衣钵,继续研究传播《十地经论》,把法上写的《大乘义章》做了详细的解释。

法上的成就第四:对外交流。文献中记载了法上在与高句gou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天竺(印度)等国家在佛学交流方面的事迹。他与高句丽(今朝鲜)、印度的高僧一起切磋佛教经典翻译文经书一多箱。文献还记载,高句丽的大丞相叫王高德,他对法上的《大乘义章》很崇拜,想把法上的佛法引到朝鲜,在朝鲜发扬光大。王高德搞不清楚佛教的传播历史,就专门向法上请教,法上详细给他们讲解了释迦摩尼什么时候诞生,什么时候涅槃,佛教什么时候从天竺(印度)传到汉地(中国),又怎么传播发展。他讲的佛主是周昭王二十四年生,到齐武平七年,是1465年。法上当时讲的,与我们现在的说法基本上是吻合的。可见法上学问之深,也可见他的声名当时已经跨越国界,在世界佛学界享有盛誉。

 

法上高僧在佛学上造诣深厚,声名远扬,他的影响当时已经

跨越国界,是一位有着世界盛誉的高僧大德。他享有这样的

盛誉,不单单在于他在佛学上的功底,还在于他的处世风范。

那么,他的处世哲学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为什么后人把他作

为“道德楷模”呢?

 

法上被后人称为“道德楷模”,是对他的一生为人处世的总结。《续高僧传》中记载了很多法上忘我研修的故事。他的为人处世为什么被人们称颂呢?第一,生活简朴。法上一生都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当“昭玄大统”四十年,在当时权势很大,他管了僧尼200多万,被尊为国师;文献说“故帝之待遇事之如佛。凡所吐言无不承用。”皇帝对待法上像尊敬佛主一样,只要他说的话,皇上没有不听的。法上是全国的“大统”,下面州有“州统”、“郡统”、“县统”,“大统”有量罪权,凡是僧尼犯了法,如果是杀了人了,交地方官处置,除了杀人罪以外,其它犯罪都由“大统”来裁决。权力很大。当时每个寺院都有庙产,很有钱。一般来讲,声望越高,权力越大,就越容易气盛,生活上就容易奢靡。法上正好相反,生活非常简朴。文献上说,他“衣服率素纳补为宗,五条之支由来以布,法衣瓶钵以外更无余财,生不履乘步以毕命。”穿衣服不讲究,衣服破了缝补一下还穿。“五条之支”说的是什么呢?按照规制,僧人穿“三衣”:一种是隆重场合穿,庆典、大法事等等,这种袈裟叫“僧袈梨”,分“九条”“十五条”“二十一条”三个品级;第二种是“入众”穿,一般的正式场合,讲经诵经时穿的袈裟,叫“郁多罗”,也称“七条”;第三种日常生活中穿的,叫“安陀会”,也称“五条”。所以这个“五条”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穿的僧衣。法上穿的“五条”都是平平常常的布衣。“法衣瓶钵以外更无余财”,大家知道“衣钵”,衣是刚才说的“三衣”,九条、七条、五条,“钵”是一种圆形的碗,僧人要饭用的。古代僧人不像现在有的僧人,出门开着豪华汽车,坐飞机,住五星级饭店,古代叫“苦行僧”,出门要步行,吃饭到村里挨门要饭,不是没有钱,这叫修行。僧人要饭的碗就叫“钵”。法上除了“衣钵”以外,再没有任何财产,一般不乘坐豪华的车辆,都是以步代车他自己省吃俭用,将所得的捐赠在邺城西山修定寺在朝歌城北建石佛寺灵山创建灵山寺。

人们敬仰法上,第二是他的“形象非美”。僧人形象很重要,“非美”是不美,不好看,但是也不是“丑陋”。法上的形象很有特色,文献上多处描写他的形象,三个特色,一个是黑,第二是瘦,第三是高。他皮肤很黑,人称“黑沙弥”。他不像现代有些高僧,白白胖胖,法上很瘦,枯瘦,因为他“专意涅槃无心饥冻,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一衣为服兼之以草。”专心修炼,不知道饥饱,吃一点米加点青菜,晚上冷了身下多铺些草就行了,所以非常清瘦。他长得很高,按书上的描写情况我们估计,他身高起码有一米八一米九,“上形量过人苕然众表。百千众中孤起颈现。”法上瘦高细长,千百人中间,一眼就能看到他,那么多人中孤零零的显出他来,看他时你得仰起脖子。

第三,法上特别“平易近人”。他德行、职位,包括身材,都很高大,但是他又非常和蔼亲切,平易近人。“言常含笑罪不加杖”,说话经常面带笑容,对弟子总是循循善诱,毫不保留,态度和善;即使弟子们犯了错误,也不轻易地体罚他们。

法上“早年神童”,又学贯中西,还是个道德楷模,所以他就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佛。




 

 
     
高僧大统--法上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