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享年考
古都朝歌研究

 

   

 

 

朝歌人物 - 姜太公享年考
姜太公享年考
 
作者:小土炕  加入时间:2013-7-10 9:31:08

【姜太公享年考】
  姜太公是殷周交替时的一个关键人物。以往,有关他的享年,从八九十岁到一百三四十岁⑴,

什么说法都有。究其原因,除了文献记载的有限,更重要的还是缺少一个可资参照的年表。另外,

有关周文王等人的年龄问题,也有类似的情况,且与太公享年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好了,

夏商周断代工程找回了一个“失落的年表”⑵,我们正可据以进行新的探索。同时,由于我们的研

究,只能算作断代工程的“拾余”,所以,也可从一个侧面对“新年表”的正确性和适用程度,起

到一定的检验作用。
  一、太公享年的大体范围
  春秋以前的史料,如《尚书》、《易经》、《诗经》、甲骨文、金文等,没有明确涉及太公年

龄的内容。战国至两汉的著述,多把初见周文王时的姜太公,说成是一位老者,尽管在形容老的程

度上各有不同。如《荀子》和《韩诗外传》里就说:初见文王时的太公是“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浑

然而齿堕矣。”《尉缭子》里说:“太公望”年过七十“及遇文王”。《孟子》说:太公和叔齐“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楚辞》说:“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史记》说:“

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淮南子》说:“吕尚使老者奋,项托使婴儿衿。以类相慕。”《说苑

》里有太公望“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等等。
  然而,近日见到网上有一篇名为《姜太公之高寿》的文章(见新乡历史文化专栏),却有着完

全不同的意见,文中说:
  顾颉刚先生的《太公望年寿》认为,古文献中记载的姜太公年寿数,都是战国时代齐国游士的

妄谈。“太公”原意为“老太爷”,但后人误以为太公是长寿之意,正好像彭祖名字中有“祖”,

老子姓名中有“老”,就误以为彭祖、老子是年逾八百岁(似应为八十岁)的老人。而且从《诗经

·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原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搏击的

迅勇情况看,九十岁的老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顾颉刚推测,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终于

八十岁左右。
  我们认为,要想深入研究太公的具体享年,首先也需要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并且觉得,说“姜

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终于八十岁左右”,是很难让人信从的,明显的理由至少有以下四

点:
  首先,说太公高寿“都是战国时代齐国游士的妄谈”不妥。正如我们前面所举,荀子、尉缭子

、孟子和屈原,都是战国时人,又都说过太公高寿,但却无一人是“齐国游士”者。
  其次,仅据《诗经·大雅·大明》里的诗句“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描写,就认为“姜太公

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显然是想象的成分过多了。历史上老当益壮征战沙场的人不胜枚举。

况且,“鹰扬”一词,恐怕关键还要落实在一个“率”字上;太公本人,未必一定是要“身先戟斧

”的。
  第三,说“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实际上也就是说,姜太公在遇文王之时是二十

岁左右。这不但和其它典籍不能相容,也不合情理。比如,太公的阅历和韬略从何而来?“吕牙在

殷”和“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⑶该怎么解释?尤其是太公的女儿邑姜为“周王妃”(详后),

也都没了着落。
  第四,《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比起荀子、屈原等人的说法

还要长些,当另有所据,比如齐国的“史记”--《齐乘》之类。因为,司马迁是没有可能看到《汲

冢书·竹书纪年》里所说,齐太公卒于周康王六年的。
  总之,把“渭水垂钓”⑷时得遇周文王的姜太公定位成一位老者,并把他的享年初步定位于百

年以上,无论是从情理上推想,还是从史料上参照,都要更妥当些。
  二、关于文王的在位时限
  为了进一步研究姜太公的享年,需要先确定一个“参照系”,就是周文王的在位时间。因为,

就目前所知,惟独周文王的在位状况,与姜太公的生平有比较明确的“系年”关系。
  有关周文王的在位情况,《尚书·无逸》说:“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吕氏春

秋·制乐》说:“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后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这是说

执政时间长短的。《古本竹书纪年》说:文丁(即殷纣王的祖父)十一年“王杀季历(文王的父亲

)”,这是和文王即位有关的记载。有了这两项史料,再参照“断代工程”的新年表--文丁在位为

十一年,即公元前1112--1102年,公元前1101年其子帝乙(即帝纣的父亲)即位,我们就可以把文

王的在位期限,也定在公元前1101--1050年了。另外,对于文王的卒年,也可以直接采用倪德卫先

生的研究成果。倪先生依据《逸周书第二十三小开解》、刘歆《世经》等当中的有关天象,所得研

究结论也说:“文王五十年,是公元前1050年。”⑸
  把文王在位的第五十年定于公元前1050年,可使许多事件获得明确而合理的解释。首先是文王

改元的时间。以往,有关牧野大战之“十一年”(或十三年),是文王十一年,还是武王即位后改

元的十一年,一直悬而未决。现在,把文王终年定位于公元前1050年,就等于排除了武王即位改元

“十一年”的可能性。因为,从公元前1101文王即位到公元前1046武王克商,中间也就五十五年,

是容不下文王执政五十年再加上武王改元“十一年”,共六十一年的。 
  四、太公享年考略
  要想确定姜太公的享年,我们以为须待讨论的关键问题,实际上主要是三个:一是太公前往西

歧投靠文王时的那一年,年龄是多大?二是那一年是公元前的哪一年?三是太公卒于何年?先谈第

一个问题,《荀子·君道篇》里说:
  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岂私之也哉!以

为亲邪?则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为故耶?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好丽耶?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

,浑然而齿堕矣。
  接下来,在《韩诗外传》里,亦有“以为娇好耶,则太公年七十二,浑然齿堕矣”等几乎完全

相同的文字,不同的仅是把“州人”改成了“舟人”。再稍晚,《史记滑稽列传》里,也有类似的

说法:
  《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

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

敢止也。
  由三宗史料可以看到,在荀况、韩婴和司马迁的心目中,太公见文王时的年龄,都是七十二岁

。尤其是荀况,虽为赵人,但曾三作“稷下领袖”,其言必定源自齐人或齐典。那么,这一“认定

”,能和其它有关的典籍相容吗?我们说,可以的。比如,《说苑》里有“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

⑻的话。《说苑尊贤》里有:“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

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这里“年七十钓于渭渚”、“年七十而相周”中的七十,因系整数,

故可视其为约数。又如《尉缭子·武议篇》里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十

余而主不听,人人谓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非‘武议’安能此合也

?”这里所说的“过七十余而主不听”后“及遇文王”,也是支持太公投靠文王时是七十二岁的。

当然,不同的说法也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太公八十而遇文王”,我们以为这种说法比较晚近

,其中多有文学夸张的性质。如李白的《梁甫吟》里,就有“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

渭滨”的句子,有论者也把其当着史料信从⑼,或是把“姜太公时年八十有三”当作史料应用⑽,

就不足取了。二是有人主张“‘七十’、‘七十二’、‘七十余’均非具体数字,乃我国古代表示

‘至大无极’的一种神秘数字”⑾。落实到年龄上,如前所述,认为是古人用以表示年长的意思,

并不能代表姜太公的年龄,太公当时的年龄应更小许多。我们以为,把七十二岁减少十岁,或者二

三十岁,也许并不影响太公老骥伏枥的形象,甚至从生理上说,还更加合乎常情,比如牧野大战之

时他可以更年轻些。然而,仅凭想象得到一个数字,既无新发现的史料支持,又和现有文献记载相

抵触,恐怕也是不足取的。
  第二,是太公投靠文王的具体年分。据前面“文王在位时间”的讨论可知,机动的范围并不大

,也就是文王被从羑里放归到其卒年,即公元前1056--1050共七个年头的初年或次年。因为,即使

排除神话性质的“同梦说”⑿不论,参照《尚书大传》的“羑里营救说”、《楚辞·天问》的“屠

市偶识说”以及《鬼谷子·忤合第六》的“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

”等史料,都不难想象得到,太公和文王的相识,并非始于渭水之阳的鱼钓。《太公六韬》和《史

记周本纪》里说的,太公和文王的初遇,是因文王做了一个梦,又经卜师占卜,结果果然在荒山野

岸遇到了“坐茅以渔”的太公,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信从的。比较之下,还是宁可相信《史记齐太

公世家》里的话:
  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周西伯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

事多兵权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

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须密、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另外,在《说苑·指武》篇里,还有细节的记载:“文王曰:‘吾欲用兵,谁可伐?密须氏疑

于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太公望曰:‘臣闻之,先

王伐枉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须氏,灭之也。”讨论到此

,初步的结论已经有了:即太公投靠文王之年,最大的可能应是文王从羑里回归的初年,即公元前

1056年。这年他是72岁;72加上1056,姜太公应生于公元前的1128年。
  第三,是太公的卒年,相关的史料主要也是两种。一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盖太公

之卒,百有余年。”一是《古本竹书纪年》记有“周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今本竹书纪年》

记有“周康王六年,齐太公薨”。不难看到,司马迁的说法是“盖”字当头,无从追索;而《竹书

纪年》的记载却是定位明确,毫不含糊。问题是,《竹书纪年》的这一记载,可信程度又如何呢?

须得作进一步的考证。
  众所周知,出土于西晋汲郡(今卫辉市)古冢的《竹书纪年》,宋代时已经亡佚。今天所流行

的本子,无论是“今本”还是“古本”,都是后人依据西晋以后的各种史籍汇集而成,难免真伪互

见,参差不齐。不过,所幸的是,有关太公卒年的记载,却是实证仍在,而且来路明确的。所谓实

证,就是著名的“齐太公吕望表”碑文,碑文中有:“(晋)太康二年,县之西偏有盗发冢而得竹

策之书,藏书之年,当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其《纪年》曰:‘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参考

年数,盖寿百一十余岁。”文中的“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正是今、古二本汇集之源。原碑虽

已丢失,但“下真迹一等”的拓片,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所谓来路明确,又包括两个环节:一是

该碑的落款清晰--“太康十年三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造”。太康十年是公元289年,距汲冢被盗的太

康二年(一说太康元年或咸宁五年),中间只有八年。另据《晋书》束皙、荀勖、卫恒等人的列传

,《汲冢书》原为“蝌蚪文”竹简,随即被转运收藏到了朝廷秘府,翻译过程有相当的时间。立碑

人卢无忌,应是在京都洛阳的秘府,亲自目验了那支(或为两支)“四十字”⒀的牍简。碑文中有

“太公之裔孙范阳卢无忌,自太子洗马来为汲令”的文字,可为佐证。二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为公

元前213年,“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是在公元前299年,也就是说,《汲冢书》确是在地下埋了近

六百年的战国真迹;周“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至少确是战国时期,约略与荀子同时的魏国人

的看法。
  查核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太公的享年应为公元前1128年--1015

年,即113岁。它和“齐太公吕望表”中所说的,“盖寿百一十余岁”也是相应而不悖的。此外,还

可以参照《吕氏家谱》、太公故里(今卫辉市太公泉镇)人对始祖太公的祭祀,续加说明:太公的

诞辰是农历八月初三,冥诞是农历十月二十。一生经历了商武乙、文丁、帝乙,帝纣和周武王、成

王、康王等七代王朝,服务了包括殷帝乙、纣王和周文王在内的五位帝君。可以说,不但在中国历

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唐叔虞是成王的同胞幼弟。《左传·昭公元年》说:“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梦帝

谓己:‘余命尔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

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史记·晋世家》说:“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

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唐叔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封叔虞。成王曰:

‘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我们姑且不论故事中的“神话”部分,是当时的人编造

或是其后不久的人附会。还是同样的理由,若说唐叔也系和武王年龄相仿佛的后妃所生,就更不易

解释:何以武王和该王后结婚二十年内(时间或许还更长)一直未曾生育王子,而是过了四十岁却

一生再生?现在,若是把王后定位于晚嫁的邑姜,就简单多了。邑姜正当青春年少,先生了成王,

隔年又生唐叔虞,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
  小结
  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决断武王伐纣时间和相关各王年表时,尽管充分考虑了文献学方面的因素,

但未必能把姜太公的享年问题作为重点溶入其中。我们另辟蹊径,着重引入大姒和邑姜两个人物,

推断出的太公享年,能和一些重大事件以及王年协调,既能说明自己的结论接近史实,也能从一个

小的侧面说明新年表的可信。
  归纳以上探讨可以小结以下三点:一是文王的享年为六十二岁(公元前1112--1050年),即位

之年为公元前1101年,两年后“帝乙归妹”,再过三年生武王,武王的享年合于五十四岁;受命之

年(公元前1056年)为五十六岁,合于“文王受命为中身”的记载。二是考定了太公的生辰为公元

前1128年,即殷武乙二十年农历八月初三,卒于公元前1015年,即周康王六年农历十月二十日,享

年113岁,排除了诸如“生于殷庚丁年间”等种种不实的说法。三是连带探讨了邑姜适嫁武王之年,

不但为金文断代中的“王姜”问题提供了新的佐证,也为流传了三千年的“桐叶封弟”故事开辟了

思路。当然,这里仅仅是一些比较粗浅的认识,真正的结论,还有待于专家们更为全面而深入的研

究。
  注解
  ⑴焦安南、李建义的《姜太公传》(泰山出版社 1998年)拟订的太公享年是“约公元前1155-

-1045年”,即110岁;郭庆良等六人合著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太公》(姜太公故里实业开发公司

印赠本)拟订的是公元前1160--1021年,即139岁。前书的作者为山东日照人,后书的作者为河南卫

辉人,均言其家乡为太公故里。另据卢美松编著《中华姓氏谱·卢姓卷》(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

社 2002年)称:“据《古本竹书纪年》载:‘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齐太公望卒。’故有

人推算,姜太公出生约在殷王庚丁六年或七年(公元前1212年)。”由此, 对太公享年的认识,可

见一斑。
  ⑵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0年。
  ⑶前者见《孙子兵法·用间篇》;后者见《孟子·离娄上》、《孟子·尽心上》等篇。
  ⑷有关太公结识文王一事,笔者曾撰有《姜太公遇合文王探真》一文,认为有一个“三就三离

”的过程。这里所指,应是《史记·周本纪》、《太公六韬·文韬·文师篇》里说的,太公在渭水

之阳钓鱼时遇文王的那次。
  ⑸(美)倪德卫:《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西周之纪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⑹王 晖著:《商周文化比较研究·附录二·季历选立之谜与贵族等级名号传嗣制》人民出版社

2000年。
  ⑺参见杨朝明著:《周公事迹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年。
  ⑻这句话及相关的文字,来自《艺文类聚·卷六十六·产业部下·钓》转引旧本《说苑》,为

今本《说苑》所无。
  ⑼见inter网《姜尚,八十人生始峥嵘》zhongqin .8u8.netjsjjs.htm_95k。
  ⑽见宝鸡旅游网办公室@《姜子牙钓鱼台旅游区解说词》管理员邮箱:hjly@haoji.gov.cn
  ⑾胡厚宣胡振宇著:《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转引王仲孚:《牧野之战纣军‘七

十万’试释》。据胡文称“作者遍寻《史记》各篇有关‘七十’、‘七十余’、‘七十二’的六十

条记载,认为‘绝非实录,殆可断言者’不胜列举。”于是,也可以知道,这一研究,也是适用于

古人之年龄讨论的。
  ⑿“同梦说”有人以为最早来自《齐太公吕望表》,不确。可参阅199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楚辞章句补注》。
  ⒀“一简四十字”说,见荀勖《穆天子传序》。可参阅《山海经·穆天子传》岳麓书社 1996年


  ⒁刘晓东等校点:《帝王世纪·山海经·逸周书》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
  ⒂王尚义:《山西太原建都至今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唐叔虞世家及太原晋祠》光明日报 2003

年9月17日。
  ⒃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西周年代新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评论】
  姜子牙少壮穷困卑贱,直到老年才遇文王、武王,得展抱负,是所谓大器晚成的典型。他先后

垂钓、卖食、屠牛、卖卜,是妇之逐夫,又是不售的佣役,久处最下层,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间辛酸无不体味,世上冷暖尽已备尝。 许由是古代的高士。孔

子将姜尚同许由相比:“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以拯横流、利天下为己任

,所以姜尚久求进身用世的机遇而不以独善其身为足。姜尚走遍各地,尽访诸侯,寻祖迹于申、吕

故地,观风俗于夷、夏旧族;他几度出入周国、殷都,如岐阳、丰邑、孟津、朝歌、牧野等地,多

次回顾商汤、夏桀的成败得失。他以演《易》之术教西伯于羑里,并教西伯脱身羑里之囚;又劝西

伯献洛西之地,以换取纣王废止炮烙等酷刑。但直至文王渭水访贤以后,姜尚方才开始了他“兼利

天下”的大业。历代典籍对太公历史地位的公认,充分说明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

理论的博大精深。
【姜太公遗迹】卫辉太公遗迹
  卫辉的太公胜迹,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悠久。《水经注》中“太公泉”即卫辉西北的太公泉

镇。
    姜太公祠太公碑刻:依文献载太公碑刻有六:一是东汉汲令崔瑗的“创建太公庙碑”,这在

《水经注》中有明载。二是晋太康十年(289)汲令卢无忌“齐太公吕望表”碑。碑文云:“齐太公

吕望者,此县人也。……于是太公裔孙、范阳卢无忌,自太子洗马,来为汲令,磻溪之下,旧有坛

场,兴今堕废,荒而不治。……遂修复旧村,言名计偕,镌石勒表,以彰显烈。”该碑原立于太公

泉旁的太公庙内,明万历二十年移府署,清嘉庆四年(1799)又置于学宫,后下落不明。其碑拓不

仅尚存,碑文亦录入县志以及《金石萃编》等书。三是东魏武定八年(550)汲郡太守穆子容“修太

公吕望祠碑”。该碑云:“太公胤孙……等,率亲党更营碑词,以博望之亭,形胜之所,临沧谷,

东带濮川,构宫镌石。”该碑原立于太公泉,后数次迁移,下落不明。但乾隆十二年(1755)《汲

县志》,保留有碑刻全文。四是明万历时的“齐太公故居”碑,存于太公庙内。五是清康熙二十年

(1681)“姜太公茔葬处”碑,现存于太公墓前。六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巡抚毕源的“修太公

庙碑”,亦保存至今。
  太公庙:依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卫辉的太公庙有五处,一是太公泉村的太公庙,依《水经注

》载,其创修于东汉,晋代重修,明代则督修正殿五间,清代复修并以石碑明示,这里为“太公故

居”。现存建筑座北朝南,分二进院落,首进有山门与围墙,次进为二门,东西陪殿各3间,正殿内

有太公塑像。总占地达1.2顷,建筑面积315平方米,为中州名儒李敏修于民国初年复建。二是卫辉

市区老城熟肉火街北头有太公庙,今尚存。三是汲县古县治所所在地,今卫辉市孙杏村乡汲城村东

门北侧建有太公庙,方志载其建于汉代,今已无存。四是卫辉市区老城西门月城内建有太公庙,今

已无存。五是卫辉市区西的八里屯村建有太公庙,今已无存。
  太公殿:在卫辉市的一些庙宇中,志列有太公殿。如市区西北十里乾隆庙北侧,附设有太公殿

,今尚存。别一处为市区老城西关马市街的玄帝庙内建有太公殿,今已无存。
  太公祠:位于卫辉市太公泉村,其初创于东汉,原有大殿五间、配殿三间,石坊、山门以及古

柏等,今已无存。现公复建姜太公祠大殿三间,并供奉太公铜像一尊。
  太公墓:位于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西1公里的黄土岗上。《金石萃编》载:“去汲县(今卫辉)

城西北三十里,崇岗峻岩,林木丛茂,有泉翁然,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士人即

其建庙以祀焉”。《河南通志》:“在府城西北太公泉,尚昔避居东海之滨,后徙渭滨,封国于齐

,归葬于此”。该墓墓前,仍保留有清康熙时所立“姜太公茔葬处”碑,新立有“姜太公吕尚之墓

”碑,新修有青石甬道,以及仿汉阙门。
  太公钓鱼台:位于卫辉市太公泉镇太公泉村西。《水经注》称其为“石夹水”,又名磻溪,传

为“太公钓鱼处”。现仍保留有较大水面,并保留有清乾隆时毕源所立“太公钓鱼处”碑。2002年

夏,还在池水旁新塑有“太公钓鱼”铜铸塑像,并于同年太公诞辰日举办了“首届太公文化节”。
  临淄太公祠
  位于临淄永流镇张家庄太公衣冠冢北侧。太公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东海人,吕姓姜氏,

世称姜太公,公元前11世纪封于齐,为齐国第一代国君。他在任期间,“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卒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衣冠冢墓高28米,南北长50米

,东西宽55米。1993年,临淄区在太公衣冠冢北侧建姜太公祠,建筑面积98平方米,主殿为歇山式

挂廊配殿,各三楹,现为名人书画展厅。主殿供奉着姜太公彩绘圣像,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贫困生涯

、避纣去商、习武著书、牧野大战、封齐就国、破菜争丘、太公治齐、惩治不训、周王授权、传子

归国等到不平凡一生的壁画。
【姜太公后裔姓氏】
  姜太公后裔姓氏繁多,大致上有以下姓氏:姜姓、吕姓、丁姓、高姓、齐姓、卢姓、邱姓、丘

姓、庆姓、贺姓、桓姓、查姓、柯姓、年姓、柴姓、崔姓、骆姓、章姓、聂姓、国姓、高堂姓、太

公姓、卢蒲姓、淳于姓、厉姓、易姓、青姓等等。
  钓鱼台:(南皮)县城西五公里处有一村,名钓鱼台(1983年划入泊头市)。相传商代纣王,

荒淫无道,建筑鹿台。下大夫姜子牙直言相谏,触怒纣王,欲杀子牙。子牙气愤逃走,隐居此地,

常在水边钓鱼。周文王访知子牙乃贤士,遂以礼相聘。封为太师。因辅佐文王之子武王伐纣灭商有

功,封为齐侯。后来,把姜子牙垂钓的地方和村名,称为钓鱼台。——引自河北省《南皮县志》第

九篇《民情习俗》第940页。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286
参考资料:
1.http://www.ipiao.com.cn/travel/21/10690.htm
2.1266@327339.htmtarget=_blank>http://gb.cri.cn/3601/2004/10/13/1266@327339.htm
3.http://www.nongli.com/cn5000/010.htm
4.百家宗师--姜太公http://jiangtaigong.memsky.com
5.http://www.xinfajia.net/article.asp?articleid=1328
6.太公台与太公崖--www.tanggufusang.com
7.中国国学网--姜尚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lishi/974845.html
8.河北省《南皮县志》





 

 
     
姜太公享年考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